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中国十大瘟疫
1.拜神
春节前后,古人要拜的神是很多的,包括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王爷、除夕夜拜福禄寿三神、年初二或初五拜财神、年初八拜太岁、年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等。
当然,比拜神还重要的是,要祭拜祖先,他们才是家里最重要的大神,因为没有他们,就没有我们。
2.年夜饭
年夜饭又叫团年饭、团圆饭、围炉。
古人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的习俗,早在南北朝就有记录。《荆楚岁时记》里说,每逢岁末,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,守岁迎接新年,家人相聚饮酒,吃团年饭。
现代人吃年夜饭,一般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,先拜神祭祖,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。
中国按照各地风俗的不同,会在饭桌上准备一些意头好的食物,比如鱼类寓意年年有余、汤圆象征团团圆圆,饺子代表“更岁交子”、长面条表示长寿、年糕意味年年高等。
3.守岁
守岁,又称守岁火、照岁、熬年。古人在除夕夜晚守岁,所有房子都点燃灯烛,通宵不灭,一家人围炉闲聊,守夜等待新年。
灯火通明,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。古人用守岁的风俗,来表示对新年的期待,对时间的珍惜。
4.春联
春联是一种春节装饰物,用毛笔书法写在红纸上,然后贴在门口或墙上。
春联一般分上下联,字数不限,关键是上下联字数必须要对等。写春联,还讲究对仗和平仄,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发三四声(仄音),下联的尾字发一二声(平音)。
按照古代惯例,贴春联的时候,上联要贴在右边,下联贴在左边,不能搞反了。
春联的风俗,一般认为是源于古代的桃符或者宜春帖。
贴春联的同时,人们还会贴门神、横批、年画、福字、窗花等红色喜庆装饰物,统称为贴年红。
5.压岁钱
压岁钱,又名红包、利是。
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做祟的鬼怪,一到除夕就出来坑害小孩。有一对夫妻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,放在孩子枕头下。半夜,祟进了屋门,准备用手去抓孩子的头,枕头下的铜钱突然发出一道亮光,将祟吓走了。从此,人们就学这对夫妻,用红纸包钱的法子对付祟,称为“压祟钱”,谐音“压岁钱”。
古人用压岁钱的习俗,表达辟邪驱鬼、保佑平安的意头。
压岁钱一般是由长辈给晚辈,尤其是给孩子和没结婚的晚辈。因为压岁钱的特殊含义,古人相信孩子得到压岁钱,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6.屠苏酒
古代的人在大年初一,流行喝屠苏酒。
屠苏酒是一种药酒,用大黄、白术、桂枝、防风、花椒等中药制成。人们相信,喝了这种药酒,可以驱邪,远离瘟疫。
屠苏,有说是一种茅屋的名字,一位住在屠苏里的神医发明了这种酒,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,于是用他住的房子来命名。也有说屠苏是一种药草名。更有传说,是神医华佗发明了这种酒。
7.放鞭炮
鞭炮,古代又叫爆竹、爆竿、炮仗,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在没有火药的年代,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,称为爆竹。
古书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正月初一这天,老百姓纷纷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来驱逐“山臊恶鬼”。到了宋朝,开始有了用火药做鞭炮的记录。
新年放鞭炮,既有辟邪的意思,也增加节日气氛,所以一直流行至今。
8.舞龙舞狮
龙是中国的古老图腾,传说龙能够行云布雨、消灾降福,象征祥瑞,所以古人在逢年过节,以舞龙的方式,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。
而在古人看来,狮子是一种威武有力的祥瑞之兽,可以驱邪避害,舞狮能够赶走衰气,带来好运。所以在春节期间,人们舞龙舞狮,来表达祝福,增加节日气氛。
9.拜年
在古代,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:一是向天地诸神和祖先拜年,二是晚辈向健在的长辈叩拜,祝他们新年快乐、身体健康。后来逐渐演变成亲戚朋友之间登门互访、表达新年祝福的社交活动。
在过年期间,年初三是不适合拜年的,因为这是所谓的“赤狗日”、“赤口”,最容易脾气暴躁,和人发生口角。其他日子都可以拜年,一直到年十五,民间有谚语:有心拜年,十五不晚。
10.接财神
财神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神之一,招财进宝,是每一个人的新年愿望。
民间的财神有许多位,有文财神也有武财神,包括比干、范蠡、赵公明、关羽、财帛星君等等。
中国各地接财神的日子也有所不同,一般是年初二和年初五。
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扩展
不扫地,不乞火,不汲水
大年初三又叫“小年朝”。清顾禄《清嘉录·小年朝》中有记载:“(正月)初三日为小年朝,不扫地,不乞火,不汲水,与岁朝同。”
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烧门神纸,谷日忌食米饭等。
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,因赤口,所以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,为防招惹口舌是非,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,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,如一定要外出拜年,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,以化解口舌。
在农村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。
在中国南方,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“赤口”(禁口),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,不宜拜年。
所谓“赤口”,一般是用长七八寸、宽一寸的红纸条,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,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,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。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,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,否则,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。
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扩展
1、腊八节俗称“腊八”,汉族传统节日,民间流传着吃“腊八粥”,泡腊八蒜(有的地方是“腊八饭”)的风俗。
2、祭灶节(小年)祭灶节由来已久,早在夏朝,灶君(灶王爷)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。相传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,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,禀告人间的'善恶是非,玉皇大帝以此作为对人们奖惩报应的依据。所以啊,人们要在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爷——给他吃好吃的饺子,除此之外,还给灶王爷吃用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,让他吃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开嘴,只能简单地跟玉皇大帝说“好”。
3、春节是一年之岁首,农历新年,传统上的“年节”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、新岁、新禧、大年等,口头上又称度岁、过年。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祭神祭祖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,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。
4、元宵节又称为“上元节”,即上元佳节,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活动为赏灯、猜灯谜、耍龙灯等,吃美食元宵、汤圆。
5、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,春分后第15日。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,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。
6、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赛龙舟、端午食粽、挂艾草菖蒲和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。
7、七夕节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,发源于中国,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故称为“乞巧”。
8、中秋节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八月会、追月节、玩月节、拜月节、女儿节或团圆节,时在农历八月十五,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。
9、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,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,又称重九节、“踏秋”,汉族传统节日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
10、冬至节 冬至阳生春又来。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,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这天,便是我们的冬至节。周秦时代,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一年的起始过新年,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,所以说单纯地过“冬至节”是自汉代以后才有。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冬至节最被人们熟悉的习俗就是吃饺子、吃汤圆啦!
须知
知识网所有的摄影作品、视频教程、文章内容及教程截图均属于本站原创,版权为本站所有。
知识网旨在督促自己学习总结经验,分享知识,提供的软件、插件等相关资源仅供学习交流之用。
知识网分享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旨在分享交流学习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。
知识网提供的资源仅供日常使用和研究,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如发现本站软件素材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上版权证明联系站长删除,谢谢!
根据二oo二年一月一日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》规定: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,通过安装、显示、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,可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,无需向其支付报酬!鉴此,也望大家转载请注明来源! 下载本站资源或软件试用后请24小时内删除,因下载本站资源或软件造成的损失,由使用者本人承担!
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邮件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>>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中国十大瘟疫